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以及蓝色伙伴关系的推进,中国在南太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起美国及其盟友的战略焦虑并加大对这一“边缘地带”的战略关注与投入,美版“蓝色伙伴关系”随之出台。虽然中美在该地区构建的蓝色伙伴关系均关注气候变化、海洋治理、蓝色经济等领域,但二者在伙伴关系的推进方式、发展动力、合作领域偏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华侨大学王秋彬教授等撰文分析了中美在南太地区蓝色伙伴关系构建的模式差异以及太平洋岛国对中美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竞争的反应。
太平洋岛国特指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之外的14个主权独立的太平洋岛屿国家。它们经济实力普遍较弱,人口规模较小,陆地面积也不大,但拥有广阔的海洋专属经济区,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与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前大国博弈态势下,其重要性正在被重新定义。

图为南太平洋岛国地图
由于地缘毗邻以及历史纽带等因素,美、澳、新等国在该地区具有传统影响优势,长期把该地区视为自己的“内湖”与“后院”。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向南太地区延伸,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美国及其盟友对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地位焦虑”。为此,美西方在舆论上肆意抹黑共建“一带一路”,妄指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不透明”、中国推行“地缘政治工具”、中国对合作国进行“经济胁迫”,炒作“债务陷阱论”,在行动上大力推进美版“蓝色伙伴关系”。
模式差异与竞争态势
在蓝色伙伴关系框架下,中美均关注诸如气候变化、海洋治理、蓝色经济、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一体化等领域,为岛国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重要外部资源,获得岛国普遍欢迎。然而二者在伙伴关系的发展动力、推进方式以及合作领域偏好等方面又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竞争色彩日益浓厚。
发展动力:“威胁平衡”与“利益驱动”
中国倡导构建的伙伴关系与西方语境下的伙伴关系,虽然都被称为“伙伴关系”,却有着本质区别。美国与其他国家构建的各类伙伴关系本质是“盟友”或“准盟友”,是基于“找敌人”的思维,而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是基于“交朋友”的思维,前者属于“威胁平衡”型,后者属于“利益驱动”型。
2022年9月,美国发布的《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对其意图做了明确阐述:“来自中国日益增加的压力以及经济胁迫等各种挑战,破坏了南太地区甚至是美国的和平、繁荣和安全。”为此,美国采取了增设大使馆加强在南太地区的外交存在、召开美国-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峰会、回应南太地区优先发展事项、加强军事合作等措施。
中国在各个区域推进伙伴关系,更愿意适应区域原有的结构,支持与各个团结自强的区域开展平等合作。迄今为止,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形成了应急物资、应对气候变化、减贫发展、防灾减灾、农业、菌草六大合作平台,同11个建交岛国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追求互利共赢,为太平洋岛国提供了除原宗主国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合作伙伴选择。
推进方式:多边(主导)与双边(平等)
美国采取的是盟伴协同方式合力推进太平洋伙伴关系。美国希望通过集体力量产生比单独行动更大的影响力,并制造出美国“多边”对中国“单边”、自己“透明”对中国“不透明”的二元对立的伙伴关系叙事。在相关框架中,美国均居于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伙伴关系结构,太平洋岛国以及PIF(太平洋岛国论坛)等南太地区多边机制处于外围,是美国及其盟友开展治理、援助的对象。
与美国的辐辏式不同,中国与伙伴国主要采取的是线型合作模式,即以双边形式或依托多边机制平台(例如PIF)的方式推进蓝色伙伴关系。除了与太平洋岛国开展双边合作之外,中国在南太地区已经形成了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经济发展合作论坛、农业部长会议、渔业治理合作机制等合作平台。中国始终把太平洋岛国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来对待,尊重南太地区多边合作机制,秉持真正的开放包容,推进共同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
合作领域偏好:“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
中美两国在南太地区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过程中均十分重视海洋与气候治理问题,也都承诺支持岛国落实《蓝色太平洋2050战略》,但二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美国及其盟友更强调安全与政治议题,即便是诸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主要是从安全视角来考虑,且带有遏制中国的明显意味。中国则更强调在经济与发展领域开展合作,主张采取经济手段解决南太地区面临的各种问题,不同任何国家比拼影响力,也不针对第三方。受中美两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领域偏好差异的影响,两国向太平洋岛国提供援助资金的流向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援助资金占比最大的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模块,美国援助资金占比最大的是“政府和市民社会”模块,资金流向主要是为履行《自由联系协定》承诺,包括维持政府的运行、提高政府的能力等,提供的主要是促进政治发展的软件建设援助。中美在合作领域上的偏好差异正好为岛国提供了硬件与软件建设的互补性。
太平洋岛国的反应
面对中美竞争,太平洋岛国不愿卷入地缘政治竞争,在策略选择上也并非“逆来顺受”或“听之任之”,而是在兼收并蓄的同时,坚持战略自主,力图在大国竞争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坚持“广交友,不树敌”的外交原则”
这是太平洋岛国基于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缘环境、有限实力以及历史经验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选择,已成为岛国各方共识。根据这一政策立场,太平洋岛国希望与所有国家开展合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意卷入大国纷争,更不希望看到地缘政治争端导致该地区走向军事化的局面。
坚持对优先发展事项的护持
南太岛国大多是低海拔岛礁国家,面临着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生存性威胁。太平洋岛国的身份特征使其表现出对海洋的天然责任,这也意味着它们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要远高于对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将气候变化、海洋治理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作为优先发展事项。岛国并不愿意被纳入大国竞争的框架,岛国更希望在坚持“广交友”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自主性,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威胁。
坚持战略自主性
前宗主国是岛国外援的主要来源,有的岛国国家财政收入甚至主要靠外援。但从岛国的角度来看,接受外援并不等于要完全听命于前宗主国,它们更倾向于把这些援助视为前宗主国对此前殖民统治的某种“补偿”,而不是影响其自主性的因素。
在全球治理迅速兴起与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南太地区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目前该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太平洋岛国论坛为代表的一系列涵盖区域与次区域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岛国的自主意识日益提升,而发展与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合作又能够增加岛国与前宗主国交往的筹码。近年来某些岛国在开展对华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及其盟友的干扰与胁迫。对此,太平洋岛国领导人明确发出了“我们是合作之地,而不是竞争之地”的呼声,明确表达了拒绝卷入大国地缘竞争的立场。
(本文为观点提炼,原文详见《当代韩国》2024年第3期,作者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王秋彬,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唐睿雨)
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3BK0vJ4f6iujWfNNrIq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