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国将北约视为其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利用乌克兰危机下北约全球转型的关键当口,美国以北约“印太化”和印太国家“北约化”为两大抓手,以制华、弱俄和遏朝为目标牵引,极力推动北约与印太国家相互接近靠拢,加大对印太事务的介入干预,与其“印太”战略形成相互呼应、相辅相成之势。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陈艺元对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美国推动北约“东进”印太的动因、举措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 主要动因
北约“东进”印太理念的产生反映出美国战略利益的调整与变化始终服务于其维持霸权体系的目标,该理念的推进还体现了国际格局剧烈变动背景下,美国及其盟友对于阵营化地缘争夺前景认知的渐趋一致。
动因一:在印太地区“竞赢中国”的战略任务
为达成“竞赢中国”的战略目标,美国急于强化联盟体系,希望欧盟和北约在其对华竞争上提供有力支持,进而盘活美国战略资源,摊薄对华竞争成本,增加美方胜算概率。同时,美国又担心与中国过度竞争,导致中美关系失控,引发中美摊牌式对抗,因此想方设法为中美关系加装“护栏”。为此,美国试图将北约引入亚太地区,提升美国与中国对抗的实力,增强其对华遏制的底气,“慑止”中国“军事冒险”倾向,最终达成将欧盟和北约“打包”、纳入中美战略竞争体系的目的。
动因二:打造全球安全架构和网络化盟伴关系的战略使命
为优化全球战略布局,美国一边加紧稳固印太双边盟友和伙伴关系,一边打造遏制中国的小多边机制,现已构筑美英澳三方安全机制、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Q)、七国集团(G7)、“五眼联盟”和“蓝色太平洋伙伴”(PBP)等联盟体系,以形成对华封锁挤压的战略包围圈。在此基础上,美国还试图利用北约与美印太盟友间的伙伴关系,以日韩澳新亚太四国为战略支点,整合欧洲与印太地区资源,推动双方进行战略深度对接,构筑一个以美国为主导、以印太和欧洲盟伴为羽翼、跨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全球安全架构,服务美国维护全球霸权的战略目标。
动因三:援乌控欧弱俄和施压朝伊的战略目标
乌克兰危机发生前,欧洲寻求战略自主步伐加快,离美倾向日趋明显,“法德轴心”创建了法德俄乌四国参与的“诺曼底模式”,将美方排除在乌克兰议程之外。俄罗斯对美方“推乌制俄”、拱火乌克兰危机的做法深为不满,美俄紧张关系持续加剧,朝鲜对美敌视情绪也不断积聚。为强化其战略目标,美国以日韩为重要战略依托,推动北约扩大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试图形成东西呼应、两面挤压之势,迫使俄罗斯疲于应付,迟滞俄军对乌作战攻势。此外,美国企图修正欧盟酝酿的“战略自主”转型进程,增强对朝鲜战略进逼态势。
在各方力量角力下,北约“东进”印太可能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依据形势变化的节奏而起伏,以实现在不引起印太地区和欧洲大国反对的情况下,促使北约“东进”印太渐成气候。
渲染印太和欧洲面临的共同挑战。一是鼓噪中国大陆对中国台湾地区“武统行动”将波及欧盟经贸安全,借机制造恐慌情绪,进而达到拉拢北约介入台海局势、与其印太盟友共同“慑止”中国行动的目的。二是炒作“中国南海进取行动”危及欧洲通道和供应链安全,力促北约国家关注南海争端,向南海延伸战略触角,增大南海“航行自由”,增加演习训练活动,“慑止”中国的“挑衅”活动。三是妄称朝鲜发展核导能力将直接威胁欧洲国家安全。美国及日韩方面在北约峰会上发表讲话时宣称,朝鲜试射“火星-18”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违反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对朝鲜半岛及全球和平与稳定构成重大挑战。
炒作中国“挺俄抑乌”。美国大肆炒作中俄关系“不设限、不封顶”,攻击中国在“第二次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力挺”俄罗斯,给予俄政治支持,加强与俄经贸往来,暗中向俄输送军事援助,使西方对俄制裁大打折扣。
通过跨区域机制和网络建设实现北约与印太盟友的战略对接。一是美国拉拢地区国家扩展联盟网络构建战略支点。近年来,美国主导的北约注重向印太地区延伸其影响力,集中体现了拜登政府促进“印太—欧洲”跨区域联动的战略取向。美国通过打造一系列相互重叠的复合机制,采取先双边后多边的策略,推动北约入亚,将集体安全推向印太区域,力图对华形成多重围堵。二是美国旨在重点扩大北约与其他印太盟伴的统一阵线。美国在打造“北约+亚太四国”机制的同时,还力促北约与印度及“主要非北约盟友”(中国台湾、菲律宾和泰国)加强接触合作,游说东南亚各国(地区)为北约“东进”提供便利。
通过价值观外交增强北约与印太盟伴的身份认同。拜登上台后高度重视“价值观外交”,在2021年12月和2023年3月先后主办两届所谓的“民主峰会”,重点围绕“民主”“人权”“法治”“集会结社”“言论自由”等议题,加大“民主”与“专制”虚假叙事,以凝聚反华共识。为推动“北约东进”,美国鼓噪其印太盟友与北约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关切,指责中国“对内压制政策和对外胁迫行为”,严重挑战西方民主价值观。
利用北约对美国的安全依赖。长期以来,欧洲国家对美国形成了严重的安全依赖,一旦离开美方会费支持,北约机构将很难正常运转,整体军事防御能力也会大幅削弱,此外,美国在欧洲地区(以及土耳其)仍有数万名军事人员。乌克兰危机后,一些北约成员国为提高防御能力,大幅增加美国武器和军事装备采购,使北约对美依赖日益加深。鉴于此,美国借助其在北约的主导地位,利用北约成员“安全上靠美国”的现状,千方百计对北约成员国施加影响,促压北约加快向印太地区渗透。
北约“东进”毫无疑问是冷战后最重大的一次地缘战略力量大迁移,对地区及世界格局将产生巨大影响。美遏华可能更加有恃无恐,中欧战略互信将进一步丧失,印太地缘冲突和矛盾恐将频发。
冲击印太及中国周边战略环境。美国推动北约以“战略新棋手”身份介入印太地缘政治博弈,旨在整合美国盟伴资源,推动其印太地区的若干小多边机制融合对接,建立各种政策沟通协调机制,试图把集团对抗的思路复制到印太,打造多边机制网络,这可能催生亚太“小北约”,引发地区大国间关系加速互动,推动印太地缘战略竞争朝“集团化对抗”的危险方向发展,显著提升大国战略竞争烈度,加剧地区安全治理困境,颠覆自由、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秩序。
激化中欧军事安全领域潜在竞争。近年来北约推出的战略文件显示,北约对华安全关切集中体现为网络、太空、核裁军、新兴和颠覆性技术、供应链、气候变化、虚假信息、战略材料等议题,并将这些议题“泛安全化”,纳入“东进印太”的重要战略议程。随着北约“东进”印太步伐加快,未来美国可能纠集欧洲和印太地区的盟友和伙伴,突出安全关切事项,与中国反复博弈,矛盾斗争可能随时凸显。
增大涉及中国敏感争端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北约的战略重点仍在欧洲,其军事力量主要用于对付俄罗斯,短期内很难抽身大举东进,与中国直接发生对抗甚至摊牌的概率极小,但正如“北约东扩未能避免战争一样,北约东进也将给印太地区带来不安全因素。未来,北约可能借“印太转向”,加大介入台海局势,染指亚太海上争端,干预朝鲜半岛局势,增大地区局势发展风险。
(本文为观点提炼,原文详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3年第6期,作者系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陈艺元)
公众号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5rgeGULRgc8od5qetlxMA